发挥“红白理事会”作用 狠刹大操大办之风
生日宴、升学宴、满月宴、乔迁宴、开张宴……这些“名目”五花八门的宴席不是民俗,而是陋习。动辄大操大办宴席,其背后潜藏的是送礼攀比、餐食浪费、食品安全等问题。
为了狠刹乡村大操大办宴席的不良风气,我市各地纷纷成立“红白理事会”,用规章制度约束村民行为,破除婚丧嫁娶中铺张浪费、劳民伤财的陋习,提倡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,培育文明乡风、淳朴民风。日前,记者在达川区罐子镇碉楼村发现,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不仅要提前审批、全过程监督办宴,该村还计划利用村级闲置资产打造一个集中办席中心,一改以往办宴场地小、环境差的现状,让村民吃得放心、舒心。
全过程监督
为乡村宴席“减负瘦身”
3月13日,碉楼村4组村民小刘家办喜事,他提前3天到村红白理事会填写了宴席备案表。“办宴的地点、桌数、菜品来源、厨师人数都要详细填写。”刘某洪感慨,如今办宴席还得签订食品安全责任协议、食品安全承诺书,要求十分严格。
这一改变还要从5年前说起。2018年,碉楼村在上级部门指导下成立“红白理事会”,由群众推选产生理事会成员,并制定《达川区罐子镇碉楼村红白理事会章程》(以下简称《章程》)。其中一条提出“理事会要主动为婚丧事做好服务”,还针对红事、白事分别提出要求。《章程》指出,操办婚事要坚持新事新办,提倡举办集体婚礼或义务植树、联欢会等新式婚礼;操办丧事要坚持从简原则,倡导厚养薄葬,鼓励采用播放哀乐、鞠躬、献花等绿色文明的丧葬礼仪。
如何让村民遵守《章程》?碉楼村通过召开院坝会、张贴宣传标语、广播、文艺汇演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,潜移默化向村民传递文明理念和规定要求。
同时,碉楼村红白理事会加强对宴席全过程的监管,宴前严格执行登记备案和审批制度,不报备不允许操办;宴中对宴席规格、食品安全等严格把关,杜绝铺张浪费;宴后组织举办方洽谈,再次宣传文明办宴要求,消除其思想顾虑。“村干部带头文明办宴,小事不办、大事简办,控制送礼金额和宴席档次。”碉楼村相关负责人表示,通过红白理事会,一方面整治了农村大办宴席的不良风气,减少了食物浪费;另一方面也纠正了部分群众的攀比心理和“面子”观念,切实为村民“减负”。
对此,村民老谢十分认同,“以前,有些人有一点小事就要办酒席,一个月吃几次,礼钱少了还拿不出手。自从红白理事会成立后,办席的少了,送礼的也不攀比了,这件事真正做到我们心坎里了!”
修办宴中心
让群众“吃席”更放心
碉楼村常住人口有1000余人,因村里的房屋大多是沿路而建,村民家中办宴往往要占据大半马路,车来人往、拥堵不堪,人身安全和食品安全都存在隐患。
“在公路边上摆宴席,灰尘又大,有时候挤得车都过不到。”一位村民告诉记者,居民家中院坝面积不大,办宴时只能挤占公共空间,传统露天搭棚、起灶烧饭的模式导致席面脏乱不堪,严重影响村容村貌。
一直以来,村里办宴都是“老大难”问题。2022年,碉楼村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调查,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,最终决定将一处村级闲置土地“盘活”,修建一个集中办宴中心。据了解,该办宴中心预计在本月完成场地硬化后,逐步完善厨房、灶台、雨棚及水电气设施,为村民提供宽敞、方便的办宴环境,让村民“吃席”也能更加安心放心。
“这个办宴中心修好后,将成为罐子场镇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农村坝坝宴租赁场地,可以解决很多群众的办宴刚需。”碉楼村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办宴中心共800平方米,除承办高寿宴、红白宴外,其他宴席一律不接办。在租赁场地费用上,本村村民每场优惠500元,收入将作为集体经济。目前,该场地已预订了国庆期间的三场婚宴。
编辑:王丹